一、中国绿色产品认证产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基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工业文明,代表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步,但这种以工业财富大规模生产和消费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投入,必然会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不可持续。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近百年来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9℃,1993年至2019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率为3.2毫米/年,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少趋势,科学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气候变化的进度和严重程度远远超过10年前的预测和评估。
中国自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回顾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经济高增长是建立在粗放式发展方式基础之上,这种发展方式导致并加剧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30%;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接近国土面积的一半;森林覆盖率只有21.63%,自然湿地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七大流域中,黄河、松花江、淮河和辽河流域为轻度污染,海河流域为中度污染;54个重要湖泊中有一半以上的水质低于Ⅲ类;2/3的地下水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居世界第一。
基于这样的背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新路,已经越来越成为时代呼唤、民意所在。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转型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及社会各层面长期共同努力,也需要法律、政策、技术的规范与协调,这其中,构建并实施一套科学、专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认证评价体系,将有利于形成绿色发展的市场引导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因此,2016年1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通过整合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指标统合原有针对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设立的评价指标,解决产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节能环保等要求存在矛盾、对高品质追求关注不足等问题,从根本上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该文件的发布,也标志着绿色产品认证评价工作序幕的开启。
二、中国绿色产品评价标志体系的特点
(一)绿色认证产品体系构成
2018年4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发布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及认证目录(第一批)的公告》,共包括“人造板和木质地板、涂料、卫生陶瓷”等12类产品。2020年3月26日,国家认监委发布《认监委关于发布绿色产品认证机构资质条件及第一批认证实施规则的公告》,标志着我国绿色产品认证工作正式启动。随后,在2020年8月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生产应用的通知”,公告了绿色建材产品分级认证目录(第一批)与绿色建材产品分级认证实施通则,共涉及“围护结构及混凝土类、门窗幕墙及装饰装修材料”等六大产品类别,包括“预制构件、建筑幕墙”等51个产品各类的建材产品。
2020年10月3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邮政局发布《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目录(第一批)》《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规则》的公告,共涉及“封套、包装箱”等10个快递包装产品。
以上三类绿色产品认证项目加上原有的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认证项目,共同构成我国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
(二)绿色认证的评价指标体系特点
尽管绿色产品认证、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和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认证项目依据的标准不同〔绿色产品认证依据国家标准;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依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团体标准;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主要依据《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评价技术要求》;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认证项目主要依据GB/T 26572—2011电子电气产品中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但这些绿色认证项目都将产品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主要的评价焦点,尤其是绿色产品认证与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项目,具有相同的评价体系结构与评价方法,这两个绿色产品认证项目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未来有关绿色产品评价的技术走向,因此,本文以这两类产品为重点介绍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1.从单一评价目标转向多目标评价
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面,绿色产品认证与绿色建材认证项目实现了比较重大的突破。传统的认证项目多为单一维度的目标评价,如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项目,只关注“质量”这一属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项目只关注“环境”这一因素;节能产品认证项目只关注产品的能耗指标。但是,绿色产品认证与绿色建材认证项目同时关注产品的“资源、能源、环境、品质”四个维度的属性,即要评价产品在满足基本质量、功能与性能的前提下的资源环境效率,无疑更加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
2.生命周期评价思想的引入
绿色产品认证与绿色建材认证项目要求产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开展EPD与碳足迹评价。LCA方法是国际通行的资源环境影响评价工具,是评估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大门,或者从摇篮到坟墓)中,即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直至产品使用后的处置对环境的影响。这表明,绿色产品认证对于产品资源环境效率的评价边界,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或者企业自身的生产制造环节,而是向前拓展至上游供应链、向下拓展至消费端与处置端。基于LCA评价结果,企业能够全方位了解产品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与环境排放结果,为企业提供了系统改进、科学决策与协同管理的基础。基于LCA结果的评价,也极大提升了第三方绿色评价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与科学性。
3.定量评价
绿色产品认证与绿色建材认证项目对于每一个评价维度的每一个指标参数,都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数值,如对于铝合金型材产品的“资源属性”中的“单位产品用水量”“原料中挥发性有机物(VOC)含量”,“能源属性”中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传热系数”,“环境属性”中的“单位产品生产废水排放量”“表面涂层可溶性重金属含量”,“品质属性”中的“耐久性”“复合性能”,均有具体的定量指标。对于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项目,根据不同的指标参数阈值,可划分为不同的性能等级(一星、二星与三星),并可据此获得不同等级的评价结果。基于一整套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与第三方机构可以客观评价产品的绿色性能,有效解决了定性评价管理过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不一致性的问题。
三、中国绿色产品认证政策采信与发展现状
中国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出台,进一步拓展了认证服务的有效供给,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合格评定工具方法与技术支撑,也为绿色产品生产组织提供了技术升级与管理优化的新方向与目标,更为引导社会公众绿色消费,维护公众绿色消费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供了信息载体。因此,中国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快速推动与发展。
(一)政策采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建立绿色产品标准推广和认证采信机制,支持绿色金融、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等政策实施。实行绿色产品领跑者计划。研究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鼓励商品交易市场扩大绿色产品交易、集团采购商扩大绿色产品采购,推动绿色市场建设。”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生产应用的通知》中提出:“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绿色建材认证推广应用方案,鼓励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工程建设项目中优先采用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中的产品。”
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在政府采购工程中推广可循环可利用建材、高强度高耐久建材、绿色部品部件、绿色装饰装修材料、节水节能建材等绿色建材产品,积极应用装配式、智能化等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鼓励建成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绿色建材供应商在供货时应当提供包含相关指标的第三方检测或认证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认证证书等证明性文件。
此外,作为《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实施的6个试点城市:南京市、杭州市、绍兴市、湖州市、青岛市、佛山市,分别制订了各自的政府采购绿色建材的技术要求,并将绿色产品认证证书作为满足工程招投标绿色建材采购要求的条件之一。
(二)从业机构与证书数量
在社会各界对绿色产品认证服务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从业机构与绿色产品认证证书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2月底,共有绿色产品认证机构68家,其中获得绿色产品认证(认证活动一)资质的认证机构有62家,获得绿色建材产品、快递包装和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认证活动二)资质的认证机构有68家。
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共颁发绿色产品认证(认证活动一)证书1132张,绿色建材产品、快递包装和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认证活动二)相关的证书15535张。在所有绿色产品认证证书总量中,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认证证书为14277张,占绿色产品认证证书总量的85.7%;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为1151张,占绿色产品认证证书总量的6.9%;绿色产品认证证书为1132张,占绿色产品认证证书总量的6.8%;快递包装产品认证证书为95张,占绿色产品认证证书总量的0.6%。
从证书数量上看,我国的绿色产品认证证书数量不仅明显少于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408124张(注: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而且少于绿色食品认证(52634张)和有机产品认证(23974张)这些同为国推自愿性产品认证的证书数量。一方面,这与证书的性质和认证项目实施年限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绿色产品认证未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随着认证种类的不断丰富与拓展、国家政府与国际贸易对于绿色属性的重视与强调,以及社会各界对于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未来的关注与期望,绿色产品认证一定会得到更快发展。
四、中国绿色产品认证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拓展认证产品种类,提高绿色认证的覆盖面
目前,我国的绿色产品认证仅包含绿色产品认证(认证活动一)和绿色建材产品、快递包装和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认证活动二)四大类,涉及的产品侧重于建材产品、电器电子产品和少量生活消费相关产品(如纺织产品、洗涤用品和纸与纸制品),在国民经济、工业制造体系与消费品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对较小,导致当前绿色产品认证结果受众范围相对狭窄,尚未形成社会普遍的关注、认知与采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绿色产品认证的社会影响力。因为所有的工业产品、农产品与服务产品均涉及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问题,而依据绿色产品与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的评价体系框架,绝大部分产品均可且应该开展绿色性能评价活动,所以建议进一步拓展绿色产品认证的种类,全面编制相关产品标准编制工作,统合目前的节能、节水、低碳、环保、循环、有机等评价项目,构建覆盖全领域、各行业、全链条的中国绿色产品认证评价体系,从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二)进一步加强机构能力建设,确保认证服务的质量
绿色产品认证是一个综合的认证评价体系,不仅需要按传统“第五种认证模式”开展产品认证评价工作,而且认证要求中含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等管理体系评价要求,也包含产品碳足迹、环境产品声明(EPD)等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服务类别,这就对认证机构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认证机构具备更为完整的认证资质范围,而且对机构从事认证评价与流程管理的人员要更加全面与专业,此外,认证机构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与个性化需求,提供一站式的技术解决方案。因此,建议认证机构抓住发展绿色产品认证的良机,全方位提供自身的能力,补齐短板,实现认证服务供给侧的提档升级。
(三)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保障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机构数量的增加,绿色产品认证行业也渐有“内卷”趋势。个别机构为追逐短期利益,降低认证标准、减少认证环节、缩短审核时间,甚至为了抢跑市场而不收认证费用,直接颁发认证证书,极大地扰乱了正常的绿色产品认证市场秩序,也给了不良商场以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认证制度的公正性与可信度,直接危及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基于大数据手段和社会媒体渠道,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的管理制度,加大对于违规、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于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与认证结果的信任度。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杂志 2023年第1期